2009年7月27日
李歐梵:偉大的抒情傳統在21世紀是否還有意義?
![]() |
李歐梵教授指《老殘遊記》是一部了得的抒情作品,儼然一幅中國的山水畫。 |
2009年7月27日 -「偉大的抒情傳統在21世紀是否還有意義?」李歐梵在香港書展「經典3.0-跨兩岸三地演講會」上,學者向讀者提出疑問。
隨後李教授就清代《老殘遊記》的情思和意境,深入淺出地分享了他的解讀。人們對《老殘遊記》的關注向來在於其政治、哲學意味--「爲中國的衰亡、帝國的末日而哭泣」。而在李歐梵的心目中,它卻是一部了得的抒情作品,儼然一幅中國的山水畫。
在清末,《老殘遊記》是新潮的。劉鶚筆下的江湖郎中,不為官亦不退隱,如一位鄉村漫遊者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。作者用白描的手法,將老殘看到的景物用最簡單樸素的文字娓娓道來,與典型的西方現代小説模式有著些許暗合。
李歐梵認爲,《老殘遊記》是作者劉鶚抒情式的夢境。「人生如夢耳。人生果如夢乎?」劉鶚以「夢」將這部20回的作品串聯起來,抒情地探討中國命運,反省中國當時的政亂,是一部以小説式文體寫就的遊記式散文。李教授說:「表面上夢與歷史互不相干,但實質上卻以夢代入歷史,既近又遠,老殘身處的歷史如陰影一般遠遠投射過來。」
「抒情的意義何在?」劉鶚在自序中寫道「靈性生感情,感情生哭泣。」《老殘遊記》超越山水意境,透視種種當代危機。李歐梵借好友王德威之言回答:「也許當史詩過去了,抒情又會回來,或許在史詩的時代,抒情的意義就在於此。」
經典3.0演講會由大塊文化與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,透過新浪網,連接全球華文讀者。是項活動以香港書展為第一站,稍後將於北京、上海及台北舉行。香港站講者尚包括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寶德教授、中正大學教授郝譽翔、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、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系講座教授張隆溪,以及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及教授鄭培凱。
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20屆香港書展,於7月22日至28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,展覽期間,大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,包括「名作家講座系列」、「閱讀香港講座系列」、「名人講故事」等等,吸引眾多讀者參與。
傳媒查詢
李敏妍 電話:(852) 2584 4525 電郵:lyann.my.li@hktdc.org
林衍欣 電話:(852) 2584 4049 電郵:beatrice.hy.lam@hktdc.org
香港貿易發展局簡介
香港貿易發展局(簡稱「香港貿發局」)自1966年成立以來,一直協助香港的貿易商、製造商和服務業者,向全球推廣他們的業務。香港貿發局在世界各地設立了40多個辦事處,其中11個在中國內地,致力促進香港作為聯繫內地,以至亞洲的商貿平臺。香港貿發局亦舉辦貿易展覽會和商貿訪問團,幫助企業把握香港和內地的商機;並透過商貿刊物、研究報告和網上管道,提供商貿資訊。有關香港貿發局的其他資料,請瀏覽 www.hktdc.com